草原上的风真大,正好飞翔。
…
回到第七生产队冬驻地时,坐在马车上和马上的人,远远便见到驻地门柱边平地拔起了一个庇荫的亭子。
纯木的质地,虽然很简陋,没有雕梁也没有飞檐,但却十分朴拙有趣。
而且坐在亭子里,即可以远眺茫茫草原,也可以仰视绿意葱葱的山林。
人们坐在亭子里吹吹风,聊聊天,或许就会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。
真是个很不错的小聚落,充满了人情味,和朴实生活中生发的浪漫诗意。
忽然出现的小亭子,大概也是这个国家日新月异进步的一个小小缩影吧。
分别时,林雪君送了尼古拉教授一个木编的背篓,是她跟穆俊卿学着做的,背在背上像书包一样轻便,又像箱子一样结实耐用。可以用来盛装老教授这一路采集的各种样本,以及获赠的来自中国人善意的礼物。
背着满载的行囊,揣着记满了文字的笔记本,尼古拉教授坐上回程的列车时,脑海里仍在回想林雪君不时冒出来的话:
“如果没有构建很好的监测系统,最早发现旱情、虫情的,一定是农民和牧民。春江水暖,鸭先知,我们的人民才是站在第一线的专家。”
“多用机械,多发明机械,但要有战胜一切灾难的决心,就也要看见机械所不能及的地方。”
“草原的治理是涵盖多种科学的,对虫子的研究,对植物的研究,对气候、土地的研究等都需要更深入……”
那孩子很年轻,但好像有超越这个时代的思维与视野,是即便强大的苏联也没有的富有智慧和知识的年青一代。
她观察草原的许多逻辑,甚至比他这个教授还清晰。他记得她曾将许多科学归纳为‘生物’‘地理’等专门项,并对它们都有一个非常宏大的延展框架,这真了不起……如果按照她的分类逻辑去培养人才,国家一定能组建出更多更专业更强大的人才队伍。
揣着许多许多意料之外的收获,尼古拉教授回到故土,等不及休息,他第一时间召集相关同事,开始了一轮又一轮的讨论。
…
在尼古拉教授回国半个月后,林雪君收到了来自满洲里陆路口岸的一个好大的包裹——是来自老教授的礼物,以感谢她在科考团考察学习的路上,给他们带来了别开生面的体验。
18PO耽美